Sunday, August 1, 2010

濟公

鞋兒破,帽兒破,身上的袈裟破,
你笑我,他笑我,一把扇兒破。
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
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嘿…ㄟ…。
無牽無掛無憂愁,
獨身獨立心灑脫。
走啊走,樂啊樂,
暗釣賢良上法舟,
暗釣賢良上法舟。
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
鞋兒破,帽兒破,大街陋巷走,
笑我瘋,笑我顛,佛陀是我友。
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
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嘿…ㄟ…。
誰言久渡是煩憂,
能解眾生千古愁,
走啊走,樂啊樂,
苦海當車渡人一舟,
苦海當車渡人一舟。

“鞋兒破,帽兒破,身上的袈裟破;你笑我,他笑我,一把扇兒破⋯⋯”

對於這首廣為人知的《濟公》連續劇主題歌,人們喜歡哼唱,同時也喜愛那個鞋破帽破、瘋瘋癲癲的濟公活佛。

  濟公傳說的發展經歷了宋代以前的孕育準備期、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來的成熟發展期,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。

六朝以來,浙江南部的天臺山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聖地,晉代《西域記》把天臺石橋方廣寺稱為五百羅漢顯化之地;唐代被稱為三賢的寒山、拾得和豐幹,就以瘋癲著稱,因此,天臺在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羅漢、顛僧的傳說。

濟公其實是一個有史可查的人物,最早記錄見於南宋高僧釋居簡

《湖隱方圓叟舍利銘》和釋如《贊濟顛》。

濟公俗姓李,父茂春,母王氏,禪師乃南宋台州縣人,生於宋光宗紹熙三年,十二月初八日。時國清寺性空長老,自作不速之客,登門道賀,長老道:並無別事,聞得公子彌月,特來奉賀。但此子與老僧有些來處因緣,欲求一見,與他說個明白。這時長老將孩兒接在懷中,高聲贊道:莫要笑,莫要笑,你的事情我知道。見我靜修沒痛癢,你要動中活虎跳。跳便跳,不要迷了靜中竅。色會燒身,氣能敗道,錢財只合幫修造。若憂凍死須菩提,滾熱黃湯真實妙。你來我去兩分明,慎勿大家胡廝*。特代賜名修元,取常修本命元辰之意。

濟公二十歲時,從瞎堂遠公禪師受具于杭州西湖靈隱寺,得其密印,其後佯作癲狂,故號曰:濟顛和尚。後居西湖南屏山淨慈寺為書記僧。禪師在世時悲心憫人,然身放浪不羈言行測叵。自顛師被瞎堂慧遠禪師一捧一喝,點醒了前因,不覺心地灑然,脫去下根頓超上乘。且看道濟禪師之證悟因緣吧。

一日,道濟與師共齋飯,邊吃邊看長老碗中,只有些粗糙麵筋、黃酴、鹹菜,並無美食受用,不勝感歎,遂語四句道:小黃碗內幾星麥,半是酸菜半是瓠,誓不出生違佛教,出生之後碗中無。長老聽道:善哉善哉,汝既曉得此種道理,又何生他想?

長老道:你來了幾時,坐了幾時,悟了幾時,便如此著急,豈不聞“月白風清良夜何,靜中思動意差訛,雪山巢頂蘆穿膝,鐵杵成針石上磨”。又道:汝雖進道勇猛,便覺太性急性。也罷,也罷,可近前來!道濟只道有甚話吩咐,忙忙地走到面前,不防長老兜臉一掌,打了一跌,道:自家來處尚不醒悟,倒向老僧尋去路,且打你個沒記性。

那道濟在地下,將眼睜了幾睜,把頭點了兩點,忽然又爬將起來,並不開口,緊照著長老胸前頭撞去,竟將長老撞翻,跌下禪椅來,逕自向外飛奔去了。長老高叫:有賊!有賊!眾僧聽見長老叫喊,慌忙一齊走來問道:賊在哪裏?不知偷了些什麼東西?長老道;並非是銀錢,也不是物件,偷去的是那禪門大寶。眾僧道:偷去甚麼大寶,是誰見了?長老道:是老僧親眼所見,不是別人,就是道濟。

長老道:今且休,待我明日問他取討吧!次日,眾僧三三五五,都來向長老說,長老暗想道:道濟來見我時何等苦惱,被我點化了幾句,忽然如此快活,自是參悟出前因,故以遊戲吐靈機。若不然,怎能夠一旦活潑如此?我且去考證他一番,便知端詳。長老升座法堂,宣言道:我有一偈,大眾聽著,昨夜三更月甚明,有人曉得點頭燈,驀然想起當年事,大道亢把一坦平。

長老念罷道:人生既有今世,自應有前生與後世,後世未來不知作何境界,姑置勿論,前世乃過去風光,已曾經歷,何可不知,汝大眾雖然根器不同卻沒有一個不從前世而來,不知汝大眾中亦有靈光不昧,還記得當時之本來面目否?大眾默然,竟無一人能答。

時道濟入法堂內,隨即長跪道:我師不必多疑,弟子在睡夢中,蒙師慈悲喚醒,已經記得當時之事了。長老道:你既記得,何不當大眾之前將底裏髮露。道濟道:髮露不難,只是老師不要嫌我粗魯。那道濟就在法座前,頭倒地,腳向天,突然一個筋斗,正露出了當前的物事來。

道濟瘋癲之舉,大眾無不掩口而笑,長老反是歡歡喜喜地道:此真是佛家之種也。即下了法座,回方丈寮而去。眾僧見道濟瘋瘋顛顛作此醜態,長老不加懲治,卻對道濟羨嘆不已,盡皆不平。

那監寺、首座與眾職事僧來稟長老道:眾職僧設立禪規,命其持守,令道濟佛前無禮,師旁發狂,已犯禪門正法,今番苦恕了他,後來何以懲治他人,望我師萬勿姑息。長老道:既如此,單子何在?首座忙呈上單子,要長老批發,長老接了單子對眾僧道:戒律之設,原為常人,豈可一概而施?遂在單子後面批下十個大字:佛門廣大,豈不容一顛僧。首座接單與眾僧同看,皆默然退去,沒一個不自相埋怨。


道濟自得法於瞎堂慧遠禪師,自翻斛鬥證出本來後,穿衣吃飯拉屎撒尿,都帶著三分瘋顛,整日吃得醉熏熏。自此以後,竟稱道濟作濟顛了。直至瞎堂慧遠禪師圓寂前道:濟顛!濟顛!顛雖由你,只不要顛倒了佛門堂奧。濟公之顛,暗示著眾生之顛倒心態。濟公活佛不住于相,以末世法弱魔強,眾生根劣障深,情欲滋長,應其根性;於其顛行中常作救世度生之業,遊戲人間,以警世人,乃以其密意之法自度利他。誠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言: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參禪!故近代蓮宗印光大師亦言: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,何況佛弟子?教化眾生尚不依教奉行,實愧為人天師表;世人流俗所說之濟公傳記不足取信,惟願明理之佛子善士,勿以世俗流傳之傳記為事實,而因之藐視濟顛禪師,而輕蔑佛法僧三寶。濟顛唯藉此瘋瘋顛顛,以令世人疑信相參,以密法教化,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,以讓迷淪之有緣眾生生正信心。


濟顛施大神通如古井運木,吐酒裝佛金身等,非凡夫所能行之。濟顛禪師遇境逢緣度化,接引眾生,如顛師嘗言:佛法最寬,豈一一與人計較?一塊兩塊,佛也不怪!一腥兩腥,佛也不驚!一碗兩碗,佛也不管。筆者以為,禪師其言行,後世佛子學人萬萬不可效仿,妄而學之!尤為現世,住持佛法之人,若不依佛制,即是魔類,謂“吃了”就度脫此有情眾生,實乃魔子魔孫所說。可謂:般若門下現自性,地獄門前僧道多。


《卍續藏》收錄有《濟顛道濟禪師語錄》一卷,並非尋常之禪師語錄。濟顛禪師是臨濟宗楊歧派南嶽下第十六世祖師。筆者每次參拜濟顛禪師之法相,內心慚愧極至,深感眾生業障深重!現世之人常癡笑濟公無正經,然修真實悟誰人知?顛師有偈證雲:“本是修來四果身,瘋顛作逞混凡人。能施三昧神通力,便指凡人出世塵。”“經卷無心看,禪機有意親,醉時呵佛罵天真,渾身不見些兒好,一點靈光絕勝人。”殊不知濟顛禪師自威音王佛以前,已證遊戲三昧,至傳燈佛出世,語戲辯才暗通三藏,禪師顛行以其度化之因緣神通事蹟,使筆者內心肅然起敬。


此有幾句順口溜贊顛師之顛相、顛心:

其一:濟公非濟公,靈光在心中。金身羅漢降,顛僧乘有情。布帽具五明,破扇煽八風。兩鞋馳千里,衲衣福田生。密修般若法,外現頭陀行。識心舍皮囊,水連天碧峰。頓悟其密意,法界盡虛空。

其二:吾亦非濟公,慈悲在心中。神光從天降,通達世間情。人生有晦明,屈指化清風。滾滾紅塵裏,唯願濟蒼生。曾悟大佛法,來去自如行。區區一皮囊,天下第一峰。心有虛空意,證果在非空。禪師顛行,有其獨特禪風,殊不知救度多少了迷惑自性客。其飲酒食肉異常之舉,淫坊酒肆之為,不避譏嫌,雖一生以詩酒為伴,卻時時不忘接引有情眾生到智慧彼岸,以無住之悲願,化導眾生,予有情眾生之究竟安樂,體現禪師遊戲三昧的作風。

  濟公原名李修元(1130—1209),天臺永寧村人。他少年時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讀書,受到釋教和道教的薰染。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,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、觀音寺道淨,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,在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,受具足戒,取名“道濟”。

降龍羅漢乃佛祖座下弟子,法力無邊,助佛祖降龍伏妖,立下不少奇功。降龍修煉幾百年,卻始終不能得成正果,求教觀音,得知七世塵緣未了,便下凡普渡眾生,了結未了塵緣。

南宋,武官李茂春晚年得子,國清寺慧遠禪師為其取名修緣。十多年後,修緣長大,心地善良但隨性不羈,與將門之女錢英婚定佳期,迎娶當日,因路遇三件怪事:執傘不借的僧人、執燈夜行的盲僧以及對自己做怪臉的降龍羅漢像,令修緣頓悟自己的佛緣。新婚之夜,他拋下剛拜過堂的錢英,逃婚離家,得遇慧遠禪師,受其洗禮佛心,誠心向佛,追隨慧遠來到靈隱寺,出家為僧,法號道濟。

道濟心進了靈隱寺,人卻在門外,修心不修身,其瘋瘋癲癲的行為與山門的清規戒律格格不入。坐禪不像坐禪,撞鐘不去撞鐘,而且喝酒好肉,被人笑稱“濟癲”。但濟公心存大善,因護助弱者、懲治惡人、經受多番考驗,終從觀音處得到百衲衣、破蒲扇、破僧帽三件寶器,使得他身具高強法力,從而開始了他俠膽濟世,慈心度人的傳奇故事 。

  《淨慈寺志》記載:“道濟,字湖隱,天臺李茂春子,母王氏,夢呑日光而生,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。年十八,就靈隱瞎堂遠落發。風狂嗜酒肉,浮沈市井,或與群兒呼洞猿,翻觔鬥,遊戲而已,寺眾訐之,瞎雲:‘佛門廣大,豈不容一顛僧?’遂不敢擯,自是人稱濟顛。”

濟公號稱“湖隱”、“方圓叟”。從形象上看,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,似丐似氓,非僧非道,實際上他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。800多年來,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,在戲曲、書畫、雕塑、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。

演濟公的戲劇很多,清代就有《醉菩提》傳奇,還有光緒三年(1877年)盈桂軒演出的《濟公傳》,光緒六年天仙茶園演出的《濟顛拿旱魃》、《濟公僧戲耍知縣》等。1935年上海天蟾舞臺推出了連台本戲《濟公傳》,著名戲曲演員筱芳錦飾演濟公,亦莊亦諧,生動活潑,恰到好處,展示了完整的濟公形象,獲得轟動。而遊本昌在電視劇中飾演的濟公妙趣橫生,詼諧自如,深受觀眾喜愛,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“活濟公”。

京劇中亦有《濟公活佛》。其他劇種與地方戲,也有許多以濟公為題材的曲目,如平劇、皮影戲、臺灣歌仔戲等。而羅蘭《濟公傳詩歌劇》,則是以當代詩歌劇本創作的形式,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,全新演繹了濟公傳說。

據調查,現存於天臺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。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,內容廣泛涉及濟公身世、童年生活、扶危濟困、戲佞降魔等方面。其中《飛來峰》、《賣狗肉》、《鬥蟋蟀》等段目已成為經典。

上世紀80年代以來,由於濟公傳說賴以生存、流傳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,原生的濟公傳說一度面臨失傳和湮滅的危險。當地政府高度重視,大力拯救這一優秀文化遺產,使濟公傳說的影響力不斷提高。  1986年電視連續劇《濟公》的播放,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,在國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濟顛禪師臨終作偈曰:六十年來狼藉,東碧打倒西碧。於今收拾歸去,依舊水連天碧。其言語道句何其灑脫,亦不乏對世態炎涼之無奈,其內心傷感之情。顛師之顛度,擊浪撥霧,顛師之顛行,踏嶺入峰,破相唯公,堪稱顛宗之祖。正所謂:即醉眼看透世間,顛風行遍山河。無人相、無我相,大山壓頂,我只當清風拂衣;無僧相、無佛相,海水洶湧,汝只當醉眼朦朧。濟公若在世,可會唱那首兒歌:“鞋兒破,帽兒破,身上的袈裟破;你笑我,他笑我,一把扇兒破⋯ .哪里不平哪有我。”只如今,哪有不平哪沒有我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