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老君,道教天神、教主。為三清之第三位。又稱“道德天尊”、“混元老君”、“降生天尊”、“太清大帝”等。在道教宮觀“三清殿”,其塑像居右位,手執扇子。 相傳其原形為老子。
北魏前稱:道德天尊,是道教最高神明“三清”尊神之一,即老子。約自北魏起,又稱太上老君。東晉葛洪的《神仙傳》彙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,或稱老子先天地生,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,生而白髮,故稱老子。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,生而能言,指樹而姓“李”。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《老子銘》,老子“離合於混沌之氣,與三光為終始”,“道成化身,蟬蛻度世”。齊梁高道陶弘景《真靈位業圖》定太清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,居太清境太極宮,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,在三十三天之上。《魏書》的《釋老志》稱太上老君“上處玉京,為神王之宗;下在紫微,為飛仙之主”。唐代皇室,以老子李耳為同姓,崇奉太上老君,累加尊號。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三上尊號,稱“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”。
【文獻記載】
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神化格,道教奉為教祖。
據《史記》載,老子曾為中國周代守藏史,因見周德日衰,退隱西遊,不知所終。秦漢之際,黃老道德家推崇黃帝老子為先王聖哲,與儒家之堯舜周孔相仿。漢初關於老子的傳言不一,司馬遷作《史記》已不能確指。此後因黃老道的渲染,老子日漸神化,東漢楚王英、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。
延熹八年(165),邊韶作《老子銘》說 :“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,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,與三光為終始。”因為有這種社會傳言作背景,五斗米道經書《老子想爾注》乃稱“一散形為氣,聚形為太上老君”。
南北朝(420~589)時 ,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,北方道教則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,在南朝道教所傳七部經教體系中,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是《三皇經》,老君所說《道德經》是太玄部首經。唐太宗時焚禁《三皇經》,以《道德經》代之。高宗、玄宗又先後為老子加封尊號,推為宗室遠祖,並建太清宮專奉老子,儀規同於朝廷,而實為宗室祖廟,太上老君遂最終確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,即道德天尊。東漢以後,老子化身故事很多,宋元時道士編《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》,集成其說。
《雲笈七簽》雲,“老子者,老君也,此即道之身也。元氣之祖宗,天地之根本也。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,生於無生,先於無先,挺於空洞,陶育乾坤。號曰無上正真之道,神奇微遠不可得名。故曰:吾生於無形之先,起乎太初之前,長乎太始之端,行乎太素之元。浮游出虛,出入杳冥。觀混沌之未判,視清濁之未分,步宇宙之曠野,曆品物之族群。夫老君者,乃元氣道真,造化自然者也”。
【道家思想】
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,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《道德經》。《道德經》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:「道」,而「道」是「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「道」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,但我們可以說「道」的意思是「自然」。
道家認為,個人不應該反對「道」,而是要順從於「道」,按「道」行事。爭權奪利是荒唐的,也是非常不道德的。「道」是不敗的,人應該順其道而行。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,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,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,也不表示反抗,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。反之,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。對於個人,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。暴力應該被避免,人應當清心寡欲。人不應該改變世界,而是要尊重世界。對於政府,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。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,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。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。《道德經》的影像巨大。這本書的篇幅很短,中文不到6000字,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。在中國,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,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,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。
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,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。他之被神聖化,始于東漢。東漢的張陵(後來的張天師)創設天師道,為了和佛教抗衡,便抬出老子為祖師,並尊為太上老君。後稱「太上道德天尊」。其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,謂其生於無始之時,無因而起,是萬物之先,元氣之先。
【西遊記中人物形像】
太上老君:姓李名耳,字長庚,道教創始人,因而稱為太上老君。他住在兜率宮練金丹,常騎青牛。他有個法寶叫金鋼琢,非常厲害,在捉拿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時立下功勞,卻又被他的青牛偷去,在金洞多次鬥敗孫悟空、托塔天王、十八羅漢等神仙,最後老君寶扇一扇,收走了金鋼琢,降服了青牛精。他是一個息事寧人,輕易不與人爭鬥的老好人。
【道經記載】
太上老君,屢世為王者之師。在商以前,老君即分身下降,隨世立教,事竟則隱,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。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,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,托孕于玄妙玉女,經八十一年,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。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。紀傳說: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。號經成子,授道周公,乃遊西極太秦,竺乾等國,號古先生。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,度關令尹喜,授以道德五千言。前漢文帝時,老君降於陝河之濱,號河上公,亦曰河上丈人。漢成帝河平二年,老君降于琅琊曲陽,授于吉《太平經》。後漢明帝元和二年,老君下降,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。漢順帝漢安元年,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,授天師張道陵,《正一盟盛》秘錄;再降賜《太清中經》九百三十卷,符文七十卷。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。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,老君降於嵩山,授道士寇謙之《雲中音誦新科之戒》;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。太武帝太平元年,老君降於嵩山,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。唐高祖武德二年,老君降於羊角山,語吉善行,令奏聞雲:“我帝祖也”。唐高宗龍朔二年,帝祠老君。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,故截止于宋。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為至奠天神,常分身降世,無世不存,這是不可動搖的信仰,否則你就不是道教弟子,老子之徒.
【太上老君是老子演化而來的】
在我國信仰裏,由歷史人物而演變成的神明,最為顯明的要算這位太上老君了。單憑他的名頭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證明: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之一,是三位超級神明中的一位;而它的原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,老莊學派的開創人,被奉之為道教的鼻祖。自然,歷史人物的老子要“普通”得多,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是“神”。
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,相傳,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,他著有五千字的《老子》,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。漢代之前的老子大概還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現的,他被神聖化開始于東漢。東漢時的張陵(後來的張天師)創立了五斗米道,為了與佛教對抗,便抬出老子為祖師,並且尊稱為太上老君。後來稱之為“太上道德天尊”。在道與佛的抗爭之中,道教徒們還創建了“老子化胡”的傳說,說老子曾點化及指教過外來的佛教。且在早期道教中,老子是最高的神,之後降為正規道教中三清的第三位。
由老子演變而來的太上老君地位雖然不及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,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崇奉,各地都有宮觀奉祀。因為號“太清太上老君”,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、太清殿、老君殿或老君廟。
【老君殿】
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,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,與此同時也得到民間的供奉。傳說農曆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生辰。
驪山老君殿
道教宮觀。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。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,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,故稱之為“降聖閣”、“朝元閣”。後殿內供奉太上老君,故名老君殿,昔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,造型細膩,刀法簡練,神態逼真,栩栩如生,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,今珍藏於陝西省博物館內,殿內現供太上老君塑像,為近代所塑立。殿內窗明几淨,環境清幽,殿外景色秀美,風光迷人。為陝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。
巍寶山老君殿
道教廟宇。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。又名清微觀、清霞觀。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詔王細奴邏之地,創建年代不詳,初為南詔祭祀太上老君之所,清代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,殿內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,現改為泥塑像,白鬢鬍鬚,神態自若,右手握羽毛扇,左陪祀郭天師,右陪祀張天師,上懸“大赤天宮”、“青霞再現”二匾額;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,左側舍額懸“片石含青”匾,內藏《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》石碑一通,殿后有“老君打坐石”等名勝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