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August 1, 2010

清明節

清明節

廿四節氣中的春分過後、穀雨之前,算是清明了。這時的太陽也到達黃經15°,表示春季將要結束而夏季也即將來臨之前的一個節氣,它就是清明節。

清明節是華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,寒食節後的一兩天,即公曆4月5日或6日。清明節有兩層意思,一是指節氣,二是指節日。清明節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它的得名是春分之後十五日,斗指乙,為清明。 古時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禁火寒食,即不生火做飯,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。

寒食節 - 士甘焚死不公侯

這種習俗,據說與春秋時晉國賢臣介子推有關。介子推是跟隨晉國公子重耳一起流亡的臣屬。君臣在流亡列國時歷盡千辛萬苦,重耳最後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,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---晉文公。晉文公做了國君之後,封賞了大批功臣,唯獨將沒有自我表功的介子推忘了,而介子推在流亡期間卻有割股啖君的大功勞。當重耳想起這件事時,便急忙派人去請介子推。但介子推已攜老母躲進了綿山(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)。為了將介子推逼出山,重耳就下令放火燒山,不料卻將介子推燒死了。重耳很難過,就把綿山封給介子推,改名介山,這就是今天山西介休縣東南的介山,他還規定每年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,要嚴禁煙火,吃冷食,以示紀念。現在,雖然清明禁火寒食的習俗已經沒有了,但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卻廣為流傳。每當清明節到來之際,人們總是記起這位“士甘焚死不公侯”的賢臣。

在南洋,清明沒有禁火寒食的習俗,不過它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風俗~~掃墓,卻體現出我華族重視感恩念祖的孝道精神,成為意義非凡的一個傳統節日。


清明節中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活動

古時候,清明節中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活動是踏青插柳,踏青就是春遊,古時又叫探春、尋春等。三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遊的大好時機。人們正好在掃墓之餘,因利乘便,在山野田間遊玩一番。


活动记录


光明日報主辦,北島人文空間協辦

日期: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
時間:晚上8.00PM

地點:光明日報檳城中路總社禮堂
67,Jalan Macalister,
10400 Pulau Pinang.

電話:04-2226640

主講人:鄭錦華 民俗工作者
入場:免費

內容大綱:
1。為什麼古時候清明節有禁火寒食的習俗?
2。為什麼要在清明節前十日或後十日之間掃墓?
3。清明節的月份是否可以進行婚嫁或喬遷?
4。值年沖犯太歲的人是否可以掃墓?
5。網上掃墓是否可行?
6。那些祭料紙品適用于祭祀先人?
7。義山掃墓為何要先祭拜山頭伯公或後土?
8。修墳填土是否能助旺後人子孫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